课堂改革,脚步应当慢下来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4-0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我是一名初中教师,也是一位教学改革的探索者、实践者。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,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走得太快。课堂教学改革的脚步,慢下来,或许更符合教学规律,更有真实效果。

    曾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消息:开学之初,某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学工作文件中,要求各个学校都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。还没到期末,某学校就召开了教学改革现场会。

    为了召开教学改革现场会,展示课已经演示了不知多少次,整个教学环节不仅教师掌握,学生也烂熟于心。教师提问与学生互动的各个环节,包括哪个学生提出问题,提出的什么问题,由谁来回答,回答的内容,等等,都是事先设计好的,并经过反复打磨才成型。这样炮制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展示课,如同演出,是不折不扣的作秀。此种课堂并不是常态的上课方式,校园这片净土为大量形式化的所谓改革所污染,这种形式化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价值越来越陌生,距离其本真目标越来越遥远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可能是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过于功利化了。为了彰显改革成绩、突出工作业绩,或者为了粉饰个人能力,把教育当成了简单的工厂,投入即要产出。这样的教育管理者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,缺少对教学理念的坚守,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,随名利而动。还有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为了迎合上级领导,迎接检查,制造假象,通过光鲜亮丽的包装来应付评比检查。管理者的心思不在课堂教学,眼睛不再关注学生,行为远离真正的教学改革实践。这样的学校过分强调教学的即时产出、快速推进,与教学改革过程本身的动态复杂性相悖,把师生的生命都机械化了,使他们成为快速运转的教学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,再也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喜悦。

    教学改革之路没有捷径可循,它追求的不应当是诱人眼球的热闹风景,而应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。比如,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、探究能力的养成等,都是真实、厚重的,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。很多时候,改革之芽的萌生、花朵的绽放、果实的生成,都是静悄悄完成的。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,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,都需要岁月的积淀。教学改革者需要像农夫那样有静静守望田地的耐心,有勤奋耕耘的品性,仔细观察课堂上的一叶一苗,精心细致做好每一件教学小事。

    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说过,教育者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。我国教育学者张文质也旗帜鲜明地指出:“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。”一学期就出教学改革成果之类的速度要求,不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,学校也不应疲于奔命应付各类检查评比。只有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,教师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,涵养性情去欣赏生活的美好,潜下心来去探索或践行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。查阅资料,钻研教学,研究课改,有价值的课改才会发生。

    只有教学改革的脚步慢下来,教学管理者才能把心留在课堂,留在教师和学生身上。应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,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,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。只有这样管理者和教师才能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总结评价,看看我们的教育到底真正收获了什么,积淀了什么,取得了哪些成绩,还存在哪些问题,以理性的心态谋划教学改革的进程与发展。

    教学改革无捷径可走,没有速成可求,教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,潜心进行课改研究,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,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持之以恒。出现问题,及时解决,扫除障碍,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教师要耐一份寂寞,守一份执着,在心中根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、学习能力的种子,静待花开,这才是教师的伟大之处。(作者:张先梅,单位: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九中学)